>首页> IT >

环球时讯:争议中的益生菌,“塌房”还是“躺枪”?

时间:2022-08-16 09:53:06       来源:亿欧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根据美国科学家迈克尔.格森的说法,控制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情绪的5-羟色胺,有90%以上合成于人体肠道内

如何维持肠道健康,一直是科学界重大命题。1907年,俄国科学家梅切尼科夫最早提出了益生菌的概念。当益生菌进入肠道后,与肠道中原有菌群发生栖生、共生、偏生、竞争和吞噬等复杂的关系,从而改善肠道细菌群的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资料图)

从2002年养乐多进入中国市场、将益生菌概念带入大众视野算起,中国益生菌行业已走过20年。近年来,中国人对肠道健康的追求,年轻人对营养保健的愈发重视,催生了近千亿的益生菌市场。

但最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对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的连环“炮轰”,让益生菌“躺枪”成为热议焦点,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7月26日,饶毅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太厉害的忽悠会忽悠自己:因为太逼真了》,称尹烨是假科学家、真带货人。2022年4月,尹烨开始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为华大的益生菌产品带货,但文中不仅表示“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还称“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

7月28日,在接连被饶毅的“檄文”讨伐后,另一位当事人尹烨终于作出回应,通过自己的公号“尹哥聊基因”发文,例举了华大1999年以来的科研成果数据,还着重介绍了华大13项肠道菌群的关键研究,予以反击。

二人你来我往口诛笔伐之外,一连串关于益生菌的疑问被更多人关注:益生菌到底是什么?益生菌是怎么火起来的?益生菌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万物皆可益生菌

益生菌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希腊语“for life”意思为:对生命有益。

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量足够时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从这个概念上看,酵母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乳酸菌等细菌和真菌均属于益生菌的范畴。因为这些益生菌普遍有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菌种平衡结构等功效。

大家最熟悉的乳酸菌,是功效最早得到验证、普及率最高的菌种。作为最常见的益生菌,乳酸菌包括乳杆菌、片球菌、链球菌和双歧杆菌等18个属,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和口腔中,能维持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益生菌最早的认知,都与全球最著名的乳酸菌饮料养乐多有关。“今天养乐多了没”,这句流传于大街小巷的广告语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养乐多(Yakult)是一个有87年历史的日本品牌。

1930年,日本科学家代田稔在实验室强化培育出了干酪乳杆菌代田株。1935年,代田稔将“代田株”商品化,产品命名为“养乐多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简称“养乐多”,并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正式上架。

经过近90年的发展,养乐多现已是全球益生菌行业的跨国巨头,全球日销量4000万瓶,足迹遍布40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国内乳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养乐多踩中时机进入中国,凭借健康理念和大单品策略,迅速站稳脚跟。

养乐多一直将自己与“活性乳酸菌”、“有益肠道健康”等标签挂钩,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这种与健康相联系的打法也没有被抛弃,在广告宣传中也经常使用“活的养乐多”、“100亿活性乳酸菌”、“肠道健康”等词汇,精准营销肠道健康理念。

2018年,养乐多在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的份额达到63.1%,稳居行业头把交椅。中国也成为养乐多在日本以外的第二大市场,2019年中国大陆养乐多销量接近其全球销量的20%。

图源:养乐多官网

紧跟养乐多步伐,国内乳制品企业、食品饮料企业等也相继推出活菌型乳酸菌饮料产品,比如蒙牛乳业推出的“优益C”、伊利股份推出的“每益添”、味全食品推出的“味全活性乳酸菌”等等。

此外,品牌商们也通过在酸奶中加入益生菌,打造产品差异化。比如蒙牛乳业推出的添加动物双歧杆菌BB-12的“冠益乳”、添加乳双歧杆菌V9的“欧式炭烧”酸奶。

随着近年来年轻消费者养生意识增强,对肠道健康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小红书输入“益生菌”,能搜索出超115万篇笔记。

益生菌也被商家们添加到更多饮品品类,包括果汁、咖啡、茶饮料等,比如咖啡连锁品牌COSTA推出的益生菌桃桃拿铁、光明悠焙上新的五款特加益生菌鲜果饮品等。

除了在饮品中加入益生菌,还有不少商家把益生菌加工成即食型益生菌粉、菌片和固体饮料等终端消费品,也就是即食型益生菌补剂。

随着年轻人购买益生菌产品的理由愈发五花八门,除了肠胃消化健康,还包括体重管理、提升免疫力、美容护肤、女性健康、改善情绪等,益生菌的应用场景也逐渐扩大,从乳制品、补剂进一步拓展到零食、护肤品、调味品、口腔护理产品等日常场景,正可谓是“万物皆可益生菌”。

玩家林立

从各大机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益生菌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约879.8亿元。欧睿国际的数据也表明,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仍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超过千亿指日可待。

这个千亿级别的赛道里,目前已有三类玩家正紧锣密鼓地布局。

首先是以汤臣倍健、合生元为代表的营养保健品龙头,占据先发优势。

汤臣倍健是国内入局较早、国民认知度较高的玩家。2018年1月,汤臣倍健以不高于6.9亿澳元全资收购了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正式进军益生菌赛道。

根据其最新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Life-Space表现亮眼,国内产品实现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49.69%;境外业务营业收入为0.81亿澳元,同比增长32.69%,在澳洲市场增长平稳,维持益生菌品类第一地位。

合生元是健合集团旗下的专注于婴幼儿营养的品牌。欧睿数据显示,合生元益生菌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球婴童益生菌第一品牌,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超过70%。

其次是以Wonderlab、每日的菌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主打年轻人使用场景,凭借种草营销快速出圈,近年来尤其受到资本的看好。

新锐国货品牌Wonderlab聚焦Z时代90-95后女性减肥场景,于2020年推出的小蓝瓶益生菌(冻干粉)火遍社交媒体,后又通过聚焦渗透以年轻宝妈为核心的人群,推出女性益生菌、口腔益生菌等。

天眼查显示,Wonderlab已经完成六轮融资,背后站着淡马锡、天图投资、IDG资本、日初资本、凯辉基金、黑桃资本、峰瑞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

同样获得资本青睐的还有新锐益生菌膳食品牌“每日的菌”,这个成立于2021年3月的品牌,曾分别于当年3月、9月完成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目前累计融资金额近亿元。7月,“每日的菌”刚刚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金雨茂物领投,连界启辰、兰尚资本跟投,老股东麟阁创投加注。

“每日的菌”旗下的益生菌咀嚼片是其王牌产品,自2022年上半年推出以来累计销量已超2000万片,小红书爆文分享数万篇。

以科拓生物、一然生物为代表的本土研发型企业,则在这个赛道里扮演着上游原料供应商的角色,以研发能力立足。

本土研发型益生菌企业中,以复配食品添加剂业务起家的科拓生物于2003年成立,2020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益生菌第一股”。

据披露的财报数据,2021年科拓生物全年营收3.65亿元,净利润约1.1亿元,其中食用益生菌制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达128.63%。而在2022年一季度,科拓生物食用益生菌制品板块增长再度提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达183.01%。

科研成果方面,科拓生物现已分离鉴定和保藏乳酸菌和双歧杆菌20000余株,是国内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之一,截至2020年底拥有益生菌相关的发明专利56项。

此外,还有微康生物、一然生物、润盈生物等,也都是国内年产能超千万级别的菌粉企业。

争议犹在

尽管前景光明,益生菌仍然长期被消费者质疑为“智商税”。这和诸多因素有关,包括厂商的过度宣传、国内厂商的原料研发及规模化能力不足、缺乏严格统一的行业标准等。

益生菌作为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本身并不存在“智商税”之说,但由于商家过度宣传,消费者踩了坑,才让这种论调甚嚣尘上。

比如2021年9月,因宣传“益生菌在新冠肺炎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养乐多被上海浦东新区市监局罚款45万元。尽管事后养乐多官方回应称,公司在产品宣传上缺乏严格的审核,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但仍然引起舆论风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对益生菌的信任度。

不止养乐多,2022 年1月25日,杭州锐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一次直播中对于普通食品“合生元儿童益生菌粉固体饮料”和“魅力厨房黑米粥”宣传具有保健食品功能,因此被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没166050元。

技术研发和规模化量产能力不足,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益生菌菌株“娇贵”到什么程度?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菌,从其分离、筛选、评价到相应终端产品的生产、推广,必须经历基础研究、功能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应用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

据悉,益生菌的增殖对培养基的原料和配料、温度参数、时间参数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能按照益生菌菌株的差异设定最优的参数,则可能出现活菌数不足、杂菌过多、发酵过程失败的后果。

此外,益生菌原料菌粉在分离、保护、贮存过程中,又涉及包埋、低温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如不能掌握相关技术则会造成活菌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产品失效,也就无法生产出商家口中的“活的益生菌”。

正因为益生菌产业具有如此高的技术壁垒,所以这是一个护城河较深的行业,具备上游优质菌种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能力、有资金优势的大企业更占优势。

而目前我国的益生菌上游产业仍被国际巨头垄断。据天风证券数据,国外厂商美国杜邦与丹麦科汉森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这两家外企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5%左右,其中杜邦约占50%,科汉森约占35%。

曾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国内部分益生菌品牌没有自己的工厂,会选择代工厂加工。品牌向代工厂下单某款益生菌产品后,代工厂家自行购买并添加益生菌粉,不仅产品的科研含量低,工厂的生产环境和管理也堪忧,产家只需在生产出的产品外包装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需要添加的益生菌原料即可发货。

行业统一标准长期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或也是造成行业鱼龙混杂的另一大关键因素。

“益生菌”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有关益生菌的科普书籍、科普教育在我国还很少,社会公众对于益生菌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宣传,这也助推了益生菌产品名称五花八门、益生功能夸大宣传等现象的发生。

益生菌行业标准在我国正式起步仅发生在十年前。2010年4月,我国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将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三个菌属中的部分菌种(包括青春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菌种)纳入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范围。

多年来,标准的制定速度并未赶上行业的发展速度。科拓生物董秘张凌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益生菌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意味着没有门槛、没有底线,全凭企业自觉。

不过积极的信号是,近两年行业的政策及标准在快速优化。

比如,2021年10月22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了T/CBIA 008-2021《固体饮料》团体标准,其中将乳酸菌固体饮料定义为“含有一定量可用于食品的乳酸菌菌种并符合相应活菌数要求的固体饮料”。

2021年11月25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制定的T/CNFIA 131-2021《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在京发布,该标准指出,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

此外,还有一些与益生菌产品相应的团体标准已经立项,诸如《益生菌固体饮料(即食型复合益生菌)》、《食品益生菌通则》、《益生菌术语》、《益生菌糖果》等,足见行业协会等组织对于益生菌行业标准的重视。

而法律标准向来只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底线,要改变消费者心中“益生菌=智商税”这一固有认知,恐怕还需要厂商、学界人士、媒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无良代工收割智商税,趴在饮料糖果赛道的益生菌急盼行业标准》,第一财经

2、《这届年轻职场人的肠胃,被益生菌包了》,壹览商业

3、《开“卷”!下一个千亿级益生菌赛道谁在抢跑?》,胖鲸头条

4、《饶毅一句话,益生菌成了“假药”?》,牛刀财经

5、《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意向书》

6、《吃再多益生菌,我的肠胃也不好》,时代数据

关键词: 科拓生物